商業本質和邏輯 (2)

商業本質和邏輯 (2) 在高達95%的創業失敗率的創業者中,做產品最大的誤區,都是先有產品,再拿著產品去找市場,結果等產品到了市場上才發現,大腦中想像的產品,跟市場需求之間是有一條巨大的鴻溝。企業最初在做產品的時候,產品結構布局通常包括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入題,入題指的是根據自身優勢和資源,找到自己能夠解決市場需求的切入點,做成產品小樣去精益試錯,通過試錯找到對應的市場和用戶群體,這也叫作產品定位;第二階段是忠於,就是要提高用戶的黏性,也是用戶的忠誠度;第三階段是使命,做產品的最高境界,是讓用戶把產品作為改變自己人生向上的一個主要途徑和工具,並且激發出用戶展現自我價值的使命,把企業的使命跟用戶的使命做深度連結,互信也就達成了,企業想做不好都很難。網際網路時代,好產品只是企業一把打開商業之門的鑰匙,至於企業能走多遠,還要依賴於好的商業運營模式,以及一個好的團隊,和優秀的領導者。同時更重要的是,當企業遇見危機的時候,如何通過合理處理危機的方式,幫助企業逆向向上而生,把危機變成推動企業成長的助力。在運營中,企業一定要對正向運營和逆向運營,做兩方面的運營布局,這樣就不至於造成一著不慎滿盤皆輸的局面。衡量企業協同力,在《商業的本質》中也有一套標準框架,即員工敬業度、客戶滿意度和現金流。其實更簡單地衡量標準,就關注一個財務數據就可以了。因為如果員工不敬業,客戶一定不滿意,客戶不滿意就會影響企業的現金流,所以企業的財富數據是衡量企業發展至關重要標準之一,此外除現金流之外,還要看企業的淨值產。運營結構需要和領導力的結合,才能從內在驅動提升員工的積極性和協同力。企業想獲得盈利,用戰術可能就可以,但企業想要一直贏,就必須在道上下功夫。那什麼是商業之道呢?日本經營四聖之一稻盛和夫先生,他兩次創業均把企業做到了世界500強,而後在其70餘歲高齡時,又被快要破產的日航臨危受命,把離破產之差一步之遙的日航,重新做到了世界500強,並把日航業績做到了歷史新高。稻盛和夫先生說,他經營企業之道在於做人的哲學,即做人何謂正確。就用此作為商業經營的判斷準則,將正確的事情以正確的方式貫穿始終。由此可見,商業之道在於做正確的事,再用正確的方法持續經營,最壞的結果無非是大器晚成而已。那何謂正確的事?從微觀層面上講,正確的事是能夠利他,幫助他人解決問題,達成目標滿足需求。而從宏觀層面上來講,正確的事則是能夠推動社會的發展,甚至有利於世界的生態發展。而微觀和宏觀之和,就是企業的願景和使命。企業有了願景和使命,剩下來就是要通過行動做出結果,在市場上贏得一席之地。而商業之贏增長才是王道,但企業之久則是敬天愛人,作為人的入世哲學之道。故商業之贏在於術,商業之久在於道,術道結合,方得始終。

商業本質和邏輯 (1)

商業本質和邏輯 (1) 什麼是商業的本質?被譽為「全球第一CEO」傑克•韋爾奇,用了20年時間,把通用公司的市值從130億美元做到4000億美元,高居世界第一。在傑克·韋爾奇先生寫的《商業的本質》一書中說:「在當今的新商業環境下,要想『贏』,就必須遵從商業的規則,回歸商業的本質。而商業的本質是探求真實、建立互信的過程。」為什麼說商業的本質是互信呢?這要先說說什麼是商業,商業是基於某個產品交付給世界的模式,獲得回報的一種活動。而想要獲得回報,就必須先付出,解決市場問題,而市場最大的問題,就是滿足人性弱點需求,你想要滿足別人的人性需求,前提就是別人得信任你,願意用你提供的服務或產品。所以,從根本上來講,商業中的較量,它是基於滿足人性弱點需求能力的一種較量。任何商業都是基於滿足人性弱點設計產品。在《商業的本質》這本書中,傑克韋爾奇先生提出了,讓企業實現快速增長的6大突破口,包括:協同力、領導力、影響業績和成本的關鍵數據、快速敏捷的戰略制定流程、組織結構優化和領導者的心理素質。 怎麼理解這六大突破口呢?企業之初的戰略部署,應著手於尋找滿足人性弱點需求的方向,即找到企業的經營方向。比如,你要做什麼,為誰而做,做了之後能夠解決什麼問題?為什麼一定要你來解決這個問題?從企業創立之初,怎麼走到讓企業立於贏之上?這些綜合起來,就是商業的戰略布局。而能快速敏捷的制定戰略流程,是每個企業主必修的課業之一。在說到人性弱點需求,從每個人對美好生活追求的角度而言,提高生活品質是無可厚非的,但推動社會發展的自我價值體現,更有可能有效刺激體內多巴胺的分泌,提升自我行動的內在驅動力。綜上所述,戰略布局從本質上來講,就是從人性弱點需求,到如何滿足的邏輯布局,這也是傑克韋爾奇先生所說的戰略流程制定的策略。產品結構布局的根本,在於能夠滿足個體和組織人性弱點的需求。而不同人群有不同的需求,企業做產品,必須先找到群體,再研發產品,而不是先研發產品再找群體,不同的用戶,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需求,交付的產品便會不同,哪怕差之毫厘也會謬以千里。

香港加油,感謝祖國同胞支持

香港加油,感謝祖國同胞支持 第五波疫情爆發,本港個案激增,政府計劃推行全民檢測。 2月18日,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先生在深圳主持召開支援香港抗疫工作第二次協調會。在聽取各工作組有關工作匯報後,對中央有關部門和地方全力以赴、迅速高效開展援港抗疫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希望大家與香港同胞齊心協力、團結合作,共同打贏香港疫情防控保衛戰。 會議強調,針對當前香港第五波疫情快速蔓延的嚴峻態勢,各部門要堅定信心、聽從指揮、團結配合,有關舉措要快啟動、快到位、快見效。要全力支持林鄭月娥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領導全港負起主體抗疫責任,採取有力措施盡快穩控疫情。當前要支持特區盡快提升核酸檢測、隔離檢疫和重症救治能力。 會議還就援建方艙醫院、調撥N95口罩和快速抗原 檢測包等醫療物資、選派醫務人員入港協助開展核酸採樣、保障供港生活物資順暢等工作進行了研究部署等。 大疫當前,新冠肺炎病毒在爆發,威脅公眾健康、打亂生活節奏、衝擊社會經濟。國家是支持香港最強大後盾。行動永遠是最好的宣言。在港看到香港社會各界圍繞防疫抗疫正在或將要採取的不同行動和許多同心抗疫的舉措,包括中資機構保障香港防疫及生活物資供應,從廣東用水路新航線運送的物資以第一時間來港等,提供土地及場所增建社區隔離設施和方艙醫院等許多具體措施,看到有更多機構及企業共同參與抗疫動員和行動,訊息令人振奮。 病毒沒有種族,也沒有國界,人們在共同面對這一瘟疫大挑戰時,健康價值固然重要,與此同時,倫理道德和人類價值如平等、自由、公正等同樣不能忽略。行動是最好的宣言!香港是我們共同的家,只要我們守望相助、同舟共濟,眾志成城、勇毅前行,香港就一定能夠打贏抗疫戰! 提供一個正能量的想法給友好的建制,港府應給予內地援港醫護補貼,標準不低於本港醫護。

顛峰心態

顛峰心態 人本主義心理學由亞伯拉罕·馬斯洛創立,以卡爾·羅哲斯為代表;被稱為除行為學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學上的「第三勢力」。人本主義和其他學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別強調人的正面本質和價值,而並非集中研究人的問題行為,並強調人的成長和發展,稱為自我實現。不少治療師如卡爾·羅哲斯、馬斯洛等,都認為精神分析學派過於強調病態的行為和過於以決定論作為人的價值基礎,缺乏了對行為的意義、正面的成長和發展的探索;同時也不贊成行為主義將研究動物行為的結果,用來解釋人類複雜的行為,因此決意創立一個全新的心理學取向,藉以強調正向的心理發展和個人成長的價值。同時又加入了存在主義的哲學思想,強調自由、個人決定的價值和人生的意義。馬斯洛的理論說,人的需求像個金字塔,是有不同層次的。底層是生理和安全,往上是愛、尊重和自我實現。滿足了底層的,就會有高層的需求。馬斯洛的理論一直有爭議,但是你得承認,它很好地描寫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   人的智商和身高一樣,是正態分佈;可是人的成就卻是冪律分佈的——是一系列苦練和正回饋積累的結果——差距如同雲泥。成就到了一定程度,你就算把他所有的資源都拿走,他想必還是能像穿越小說裡的主人公一樣幹一番大事,因為他已經積累了大量的智識,互聯網時代應該有什麼樣的智慧和見識呢?導致人才生命週期被縮短有許多的原因, 職場人既要獲得高收入,又要延長其職業生涯,那麼首先要學會基於個人職業規劃的職業生命週期管理能力。也許有人認為職業規劃是剛剛步入職場的年輕人的事情,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外部環境和人才市場總是在動態變化的,如果職場人不能洞察未來變化的趨勢,學習能力不足夠強、不能未雨綢繆的準備好自己的相關能力,不能有效並主動的管理自己的職業生命週期,那麼一旦變化來臨,受傷害的總是自己和自己的家庭。職場人要保有開放的心態,避免採取守勢。   元宇宙時代,知識更新的速度很快。不及時接受新思想和學習新知識,就意味著創新能力的衰退。面對元宇宙世界,一個最基本的見識是願意擁抱改變和持續追求成長探索未知,以開放思維和眼光去理解這個世界。

財務自由

財務自由 享有財務自由是一種快樂,追求財務自由也是一種快樂。何謂財務自由?財務自由就是一個人(家庭)不靠工薪和他人施捨能維持既往的生活方式。要獲得財務自由,你必須既不必工作又能有足夠多的收入,而且這個收入不是來自他人(如饋贈或遺產),不是來自每月上班的薪水。財務自由的標誌是被動的收入大於主動的收入。主動的收入是靠主動的工作換來的收入,即為錢工作獲得的收入。被動的收入是不必主動地工作就能獲得的收入,即錢為你工作所帶來的收入。從這種意義上講,當你靠主動收入謀生的時候,你就有點被動了,你就被迫為錢工作了。當你靠被動的收入維持理想的生活方式時,錢就在為你工作,你就很主動了。   爭取財務自由,就是從無到有、不斷增加被動的收入。被動的收入通常來自股票(份)、債券、基金等金融工具以及土地、房產、版權等。爭取財務自由的過程就是主動地製造被動收入、把主動收入的結餘通過正確的投資轉化為被動收入的過程。所以,沒有被動的收入,就沒有財務自由。有財務自由的人,讓錢為他們辛勤工作,沒有財務自由的人,辛勤為錢工作。從財務自由的角度看,辛勤工作的目的必須最終讓錢辛勤為你工作。財務自由,涉及對自己的掌控,對時間與生活的掌控,對自己生命的掌控。財務自由是人身自由與獨立的物質保障。沒有財務自由,你就必須服從。當國家是唯一的雇主的時候,按照哈耶克的看法,你就會被奴役。致力於研究自由的人士發現,消極自由比積極自由更為根本,更為重要。研究財富的人士發現,被動的收入比主動的收入更為根本,更為重要。享有財務自由是一種快樂,追求財務自由也是一種快樂。擅長理財,可以使自己與家庭的經濟處於最佳的運行狀態,從而提高生活的質量和品位。那麼,對於手中的錢,應該如何合理地利用呢?對於每一個投資機會,應該如何及時地把握呢?在此,先讓我們來研究一下猶太人的“理財等式”。依照傳統猶太人的理財方法,無論什麼時候都一定要撥出1/3的金錢,以某種方式儲蓄起來,只有這樣才能聚集財富。

戲劇與人生

戲劇與人生 一向喜愛欣賞舞台劇製作,由佈景設計、場景轉換、從台上演員的即場演譯、感情傳遞以至與台下觀眾情感的聯系等。一齣好的作品集創作與藝術表現於一身,欣賞價值甚高。   仍記得舞台劇《窺心事》(What the Butler Saw),此劇是已故英國編劇 Joe Orton最出色的作品之一,被譽為英國黑色喜劇的經典,以抽離的喜劇形式來表達嚴肅的現實。劇情介紹如是說:故事構思自一個充滿壓力的社會,人往往為了掩飾自己醜惡的真相,不停炮製自欺欺人的謊話及假象,於是一場爆笑、緊張、激情、怪誕的鬧劇就在一所精神病院內展開!希望在現實的生活中,創造一個瘋狂地工作、認真地嬉戲的生活空間,於是相邀公司上下一同觀賞,實行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台上台下一同上演『鬧劇』。人生像舞台,節目主持或介紹人不需要是藝人明星,而是一個和你和我一樣的普通人,既是工作,亦是遊歷,內容絕對需要充實生活體會,充滿感覺和冒險精神,歷練人生、一同探索、一同遊歷,沉澱走萬里路的能耐。 由於文化背景的差別,不同文化所產生戲劇形式往往擁有其獨特的傳統和形式。中國傳統戲曲是三面舞台的設計,演員分別從兩側的門走出來,那扇門被稱為「虎度門」。門簾內方是真實世界;在門外,演員透過在高台演出有關歷史人物、神仙、將軍等威猛角色的故事,將訊息、感情傳遞給高台下的觀眾。中國傳統戲曲所表達的多是一種不可能真實的抽象。 莎士比亞說:「人生像舞台,世間人就是舞台上的演員」。舞台劇正是生活、學習的絕佳素材。

從藝術中找生命

從藝術中找生命 超現實主義畫家(Dali Salvador)所繪畫的一幅題目為(Sleep) 的繪畫作品,一種很有趣的表達方式,繪畫構圖是一個合上眼睡著並相信已經是在夢鄉人的臉部,面容輕鬆安詳,襯托的背景彷如夢景一般,夢者的頭部分別不同用支架在不同位置支撐着,不知道畫家有沒有力學的計算,但看上去剛好是恰到好處、平衡的支撐着,假使有其中支點一個鬆弛或者倒下,和諧的平衡將一息間失去;這好比夢者將從其夢境清醒過來,夢景美麗、短暫,同時亦來得易碎難以掌握。我們用眼睛觀看並認識這個世界;但有趣的是,同樣是用一雙眼睛觀看,如果換上另一角度,我們都在用自己的看法去建構這個世界。 長大了我們學會了利用文字、言語、舞蹈表達我們身處的環境,但現實世界不因我們的文字、言語、舞蹈而在本質上有所不同。我們所看見的與我們真正知道、懂得及認識的存在差異。正是這樣的差異,教我們在忙碌的日子,可以有空來一點超現實,思考心靈、身體、語言、思想及事物等彼此之間關係。 感謝香港舞蹈團的邀請,有幸可以欣賞到黎海寧女士的舞蹈劇場經典《九歌》,正是這樣的出色的劇場舞蹈作品給予我們空間讓我們游走於現實和夢境之間,這樣的相互關係是一種造夢、一種歇息、一種生活樂趣,讓可以憧憬未來、甚至超越生命的獨特體驗。藝術堅持自由而無用,這就意味著我們欣賞藝術不是為了用於他人所規定的目的,而是為了自己獨立的生命體驗,而是為了自己能有更大的思想自由。 每一個時代都有一些特別敏感的生命,通過自己的身心,體會當時當世的社會境況,以自己的方式,表現出來,感染更多的生命。舞蹈劇場給予我們均等的學習機會,體驗超越生命的張力,在艱難中可以憧憬未來,從藝術中找生命。

創新突破源於領導力

創新突破源於領導力 高興獲邀出席Unbothered (意譯:不爭丶不和意)中環蘭桂坊店開幕,位於全世界球最繁忙之中最繁忙的地區,Unbothered 渴望成為這個煩囂都市上的綠洲。店舖的宗旨希望為客人提供一個可以放鬆丶充電丶找到更好的自己的地方,客人休息後可以更有力量面對生活中種種的困難和挑戰。真心佩服Unbothered創辦人李玥穎小姐的生活態度 。   成功的領導者擁有眾多追隨者,正是因為他們用自己的言行傳達出自己的價值觀,使追隨者產生了共鳴。這種自然生成的吸引力和親和力,正是領導力的本源。而領導力的發展,就是提高創造共鳴的能力。   企業要長期經營,必須要有願景,這個願景就像是導航器,讓企業可以不斷修正目標,朝著願景前進。當人心裡有想做的事,千萬要把它當一回事,不要想說自己沒那個斤兩,或是怕講出來會被人家笑,當你去緩步實現它的時候,人生的意義就在於此。 它的力量可以讓你願意在工作上吃苦耐勞,心裡卻無怨無悔。我們都很平凡,但可以使平凡成非凡,令非凡成超凡。怕輸,就很難贏。能贏,是因為輸的起。   事實上,領導力及企業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企業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激發企業上、下在價值觀上的共鳴,從而上下一心,達成目標。價值觀和企業文化,通常比較「形而上」,或者說比較「虛」,難以量化和捉摸。領導力是因勢而異的,是一種藝術。   企業發展是一種硬實力的展示;同時,企業承傳是靠軟實力引申的一種價值觀和企業文化的承傳。在有形和無形之間的互動,實在是大有學問。

路是永遠的開闊

路是永遠的開闊 2008年,中國北京成為奧運會的主辦國家,而香港成為馬術項目的協辦城市,除了圓了七百多萬香港市民的心願,亦掀起香港人對馬術運動的認識。   同時對我而言,這是讓外界更關注傷健平等,社會融和的關鍵點。被問及當年如何跟馬術結緣,可以追溯到大學畢業的那些年,在離開了服務多年的中文大學醫學院及香港大學之後,得到一間大企業及一間剛起步非牟利機構的工作機會,最後我選擇放棄別人認為大好前途的大企業,認定加入「香港復康力量」並當上機構總幹事一職。在認定行業以後,便開始選取探索復康工作的方向,同時開始積極研究如何可以推動一項體育運動予傷健人士,達到提升體質、心態同時又能力達到好玩有趣有料的目標。在偶然的機會下,高興認識到香港傷健策騎協會,在幹事會的推薦下首次接觸馬術,及後到英國參與為期兩星期的策騎訓練營,自此之後便愛上了這項運動。在工餘時間積極翻閱有關馬術的書藉,收看馬術運動錄影及節目,務求提升知識、技術和實力。在教練的鼓勵下,叫自己有信心先後於2003-06年間參與在日本、加拿大、澳洲、英國及歐洲等地國際性比賽,原來未來的路是走着走着才漸漸明朗起來的,如果永遠不踏出那一隻嘗試的腳,就只能在原地無意義地叫嚷着迷茫焦慮沒有方向。這樣的覺察和經驗,叫自己專注於當下而不加判斷,專注著過程。人生的路,有時候是走着走着才開闊起來的。人生的可悲和無建樹常常是因為藏着一味安慰劑,自以為是把從未發揮出來的潛力當成實力,仿佛只要願意,一切唾手可得。   騁志發展基金相信每一個人,只要能授予均等的學習機會,都可以發揮潛力,貢獻社會。發掘多元青年的才能,為青年提供一個社區網絡平台,透過一系列與社會大眾的交流講座、增值課程、個人及職業培訓、實習機會、慈善比賽等,讓多元青年融入社會,提升他們的自信心、工作動力和競爭力,希望他們能夠脫離受惠者角式,憑個人的能力爭取就業機會,自力更生並最終回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