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的新經濟
所謂“可持續發展的新經濟”,其實是具備一個商業組織運營的形態,以商業的手段,同時創造的是經濟、社會、環境綜合價值,而且能夠創造出可計量的經濟社會環境的綜合價值。像這一類的機構,它都應該被稱為可持續發展的新經濟。社會企業的社會環境議題的特點和商業屬性都非常鮮明,同時具備了三大特點:首先社會企業的業務點通常是滿足剛性需求,第二因為有著剛性需求,所以服務的是海量的用戶,第三個特點就是在這個市場有著巨大的供給窪地。如果我們站在未來回顧今天,就會發現就新冠疫情其實是改變人類認知的一個轉折點,其實就對可持續發展新經濟的企業而言是提供了非常好的一個生態環境升級,有助於可持續發展新經濟企業從原來的生態環境逆向選擇回歸到正循環,也就是回歸到企業越積德越賺錢的正循環。
但在疫情打擊下,普遍來講社會企業抗風險能力是比較薄弱的,對他們來講可能也是一個不小的打擊。能夠在災難之下存續下來,之後會發展得很好。為什麼會這樣?首先是由於這一批社創的企業家們的初心是要義利並舉,是要創造一個能夠解決社會環境問題的企業。所以,當真正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或者不可抗力來臨的時候,他們的第一反應是直面抗爭,而不是逃跑,在危機的時候就會產生一種強大的力量。在這種危機下,原本正常的資源配置、經濟流轉機制被打亂,反而有利於社會企業找到很多新的需求市場。相對于市場企業,處在真正危難危機當中,社會企業領導人強大的利他責任感化成了企業的生產力,生產力的提升就逐步解決了社會的剛需和痛點。
對於社會企業來說,其實現在用直接融資和混合融資這種方式會比較多。現在從政府的政策引導到社會企業自身的需求來講,都是正向的,但是當中融資的問題沒有得到緩解。原因是在於中間缺失了的一個市場化機制或者運行機制。當下現實情況是資金端和企業方兩頭很迫切,但中間缺少適合的運行機制。而恰恰我們現在所做的工作就是在構建這樣的一個機制,包括我們開發的評估工具以及推動評估工具的應用等等。我們看到之前談的影響力投資或是ESG投資、可持續投資等都有著共性,都在關注經濟、社會、環境的綜合效應,尤其是社會環境可計量的的量化價值。期待在疫情後看到巨大跨越式發展的可持續發展的新經濟市場。